战火纷飞的前线,乌克兰的士兵在激烈的战斗中,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真是经受着不少考验。根据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就有快接近三万名士兵退出了战场,这个数字比去年整整一年的离开人数还多。
从冲突一开始,已经有超过6万3千2百人逃离了军队。这么多兵员流失,的视频对乌克兰军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战场上吃了亏,影响了后方民众的情绪。一份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民倾向于通过一些让步来换取和平。这个想法在战火刚燃起时几乎没人会考虑,那时大家都一致奋勇抗战,誓死不退。
乌克兰的政治氛围愈发紧绷。前总统顾问索斯金直言不讳地批评泽连斯基的政策,觉得他的做法削弱了国家的主权,把国家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这种从政坛内部传出的指责,也暴露出一部分政治圈子对现任领导层的能力以及战事决策的疑虑和不满情绪。
战场上的挫败、经济上的困难,再加上民众对未来战争走向的迷茫,都让这种不满情绪越发深重。
泽连斯基的总统任期原本要到2024年5月结束,但他通过宣布戒严将权力延长,这事儿引起了“威权主义”的批评。反对派都说他是在“践踏民主”,而民意调查也显示,他的支持率已经跌到49%,比起前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高得多。
乌克兰媒体这次可是罕见地猛批总统,直言他“背叛民主”,在战争时期还真是不多见。
基辅管辖的区域不得不赶紧开拓出10万平方米的土地来扩建墓地,甚至出现了利沃夫公墓拆旧坟埋新尸的荒谬画面。这些照片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得满天飞,结果也让老百姓对政府的信心又受到了打击。
7月的时候,俄罗斯军队打出了“闪电战2.0”,一下子在苏姆基和康斯坦丁诺夫卡之间搭起了一个长达16公里的大圈,彻底切断了波克罗夫斯克高速公路的补给线,动作挺快的。
7月19日晚上,俄军对顿涅茨克的重要基地帕夫洛格勒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猛烈轰炸,炸掉了仓库和铁路枢纽。同天,乌军当天的伤亡人数达到1195人,几乎等于一个旅的总兵力。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乌军之前吹嘘的“79.8%的无人机拦截率”被美方智库一针见血地揭穿了。6月俄军发动了479架无人机的突袭,结果乌军只击落了211架,剩下的许多都闯过了防线,暴露出防空系统的问题真是不小。
泽连斯基放宽征兵年龄到17到43岁,甚至让残疾人也上战场,这一举动暴露出乌军兵源快枯竭的现实。目前每个月需要补充3万兵力,换算下来每天要补充一千名新兵,这种靠“人力拼死填补”的办法,恐怕维持不了太久。
2025年2月28日,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上演了一出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外交戏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专程飞到华盛顿,本打算跟美国总统特朗普签一个关于稀土矿的协议,可没想到,两人在镜头前竟然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最后毫不客气地各走各的,气得不欢而散。
这份关键的协议被暂时搁置,泽连斯基气得离开了白宫。曝光的协议草案显示,美国希望乌克兰未来从石油、天然气、稀土矿等资源的收益中拿出50%放进一个共同基金。这基金由美国全权掌控,百分之百的财务权益都归美国,意思就是美国完全掌握这笔钱的去向。
这根本不是什么援助协议,简直就是明摆着的资源掠夺——乌克兰出资源,出力气,美国坐享其成,稳赚不赔。
回想一下谈判刚开始,特朗普团队提出的条件还算“比较温和”:美乌双方合作开采乌克兰的矿产资源,美国出技术和资金,收益一起分。但等谈判往深入,美方的要求越来越高。到2025年2月21日的草案时,美国已经要求获得50%的资源分成,范围涵盖矿产、天然气、石油,还有港口等基础设施。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美国还要乌克兰设立一个专项基金,乌克兰得往里投钱,直到达到5000亿美元的规模。这数额,差不多是乌克兰2023年GDP的三倍多。而乌克兰2023年真正靠资源赚的钱才11亿美元,要是照这个速度,那得干上几百年才能凑够这个数。
2025年7月14日,特朗普给俄罗斯敲了个最后的警告,期限是50天:要普京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要不然就对俄罗斯加征100%的关税,还会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包括爱国者导弹在内的军事支援。
表面上似乎是推动和平,实际上却藏着不少玄机。要是真想真心结束战争,怎么不直接停止军援呢?为什么偏偏用经济制裁,而不采取军事威胁?很明显,你会发现:特朗普根本不打算真正结束这场冲突。他需要让战争保持在一种“刚刚好”的程度,既不能完全失控,也不能彻底平息。
一边挥舞着制裁的棒子,特朗普却又频繁和普京保持联系。2月12日,两人之间进行了一场长达90分钟的秘密会谈,之后尽管多次公开说“快要和平了”,可实际上啥实质性的进展都没有。这种“只说不做”的做法,帮助美国的军工业集团继续大赚特赚,利润源源不断。
俄罗斯也在不断增加战场的压力。到了2025年6月,俄罗斯安全会议的绍伊古和朝鲜达成协议,派遣6000人支援库尔斯克前线。这个队伍里,1000人承担排雷任务,是工兵,另外的5000人负责修路和建基地,都是工程兵。这一招,既省得自己士兵冒着危险,又能让战事推进得更快点。
和美国深陷战火泥潭完全不一样的是,中国的战略定力挺得住。那会儿,特朗普政府忙得焦头烂额,一边试图拉拢普京,一边又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左右摇摆。不过,中国始终保持中立,坚守“劝和促谈”的原则。这样一来,也让它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里唯一没有直接参与冲突的大国。
中国既没有明确表态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也没有跟美国一样动辄实施强硬的制裁,而是扮演着“稳定者”的角色推动和平谈判。这样的做法带来了明显的外交收获:中国成为少数能同时与俄罗斯和乌克兰保持建设性沟通的国家,还被外界看作是未来可能的调解人。
特朗普团队曾误以为中国会从这场冲突中得到好处,但实际上,中国的外交原则一直很明确: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强调以对话来化解矛盾。当美国的军工集团挣得满盆满钵的时候,中国却用不上火的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尊敬。
泽连斯基打算用无人机技术换取美国的支持,声称乌克兰手里有一大批经过战场检验的无人机,这样一来,乌克兰和美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就能相互帮助。这种技术交换的想法,显得乌克兰领导层处于绝境中的一种挣扎,但实际上也难以扭转局势。
在基辅的街头,抗议者们手举“我们要和平”的标语;利沃夫的公墓里,新坟区不断扩大;前线的士兵们眼神里满是疲惫——这些场景,勾勒出今天乌克兰的真实模样。
特朗普的50天最后通牒一天天逼近,泽连斯基的总统位置摇摇欲坠,而扎卢日内的名字在西方外交界不断被提起。不管最终是谁站在基辅的总统位子上,乌克兰人民盼望的和平曙光,仍被大国权谋的阴影所笼罩。
在这场激烈的国际角逐中,真正的胜利者并非是战场上的士兵,也不是躲在防空洞里的普通百姓。
驰盈配资-石家庄股票配资-配资炒股网站平台-免费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