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已经实现“重大突破”了!
还记得科幻电影里那些能跑能跳、甚至能救人的仿真机器人吗?说实话,它们已经悄悄走进我们的现实了,甚至可以进入工厂进行救人!
那么机器人像曾经的电视机一样普及家用,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今年,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迎来了自己的“高光年”。
从春晚跳英歌舞,到外滩大会打比赛,从运动会踢足球到展会做导览,它们真是越来越忙了。
就在9月的外滩大会上,一场“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吸引了不少目光。
机器狗精准完成电箱操作六大动作——开门、识别按钮、拉闸报警都不在话下;它还能用传感器扫描生命信号、搬开石块,稳稳救出仿真婴儿。
厦门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说得好:“机器人能做人做不了的事,比如进高温、有毒的环境执行任务,它们是救援队的‘超级队友’。”
不光会表演,它们也正在“实干”。比如特斯拉的Optimus,已经能自主行走、避障爬坡;Figure公司的第二代机器人Figure 02已经进宝马工厂“实训”了。
国内企业也没落下,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都拿到了不少订单,主要用于科研教育、智能制造等场景。
有意思的是,自今年6月启动量产后,某公司三个月就已经下线超过300台机器人——虽然总量还不大,但这一步,迈得实实在在。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机器人动作越来越流畅?背后其实是硬件的大幅升级。
比如“灵巧手”。在北京服贸会上,有一款机器人灵巧手能和人“猜丁壳”,反应速度不到50毫秒,几乎看不出延迟——其实它有点“作弊”,是靠旁边的摄像头先捕捉人的动作再出拳,但这速度也确实惊人。
类似地,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有22个自由度,能完成精细操作。
而“电子皮肤”的出现,更让机器人能感知温度、纹理甚至滑动,越来越接近人类的触觉。
材料也在变轻变强。有一种叫PEEK的特种塑料,能让机器人减重40%,更耐用、更灵活。这些都是它们能“站得住、走得稳”的基础。
硬件是身体,软件才是灵魂。现在机器人普遍用上了“大脑”+“小脑”的模式——大脑负责感知和决策,小脑控制运动平衡。
英伟达推出了机器人通用模型Project GR00T,华为也推出了搭载“盘古大模型”的夸父机器人。
听起来很厉害,对不对?但说实话,它们离真正的“智能”还有距离。
最大的问题是通用性不行。现在的机器人多数只能做设定好的事,换个场景就“懵了”。智元机器人的首席科学家罗剑岚点出了问题:它们缺乏对人类世界的真正理解,需要建立“世界模型”才能预测和行动。
而另一个难题是数据不够。训练机器人的数据量,比ChatGPT那样的大模型少了不止一个量级。没有数据,就难进步;但没有能力,又很难被广泛应用——这成了一个“死循环”。
有人提出,不如先让机器人在半封闭环境(比如工厂、仓库)里干活、积累数据——毕竟,它对安全的要求可比自动驾驶低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还要多久,机器人才能普及到家庭?
大佬们的观点也不太一样。
马斯克一向乐观,他说今年特斯拉就要自家工厂用上一万台Optimus,甚至预言2040年全球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
但说实话,“马老板跳票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也有互联网大佬认为,五年甚至十年内都难真正落地。折中的观点是:五年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定场景的应用(比如物流、制造),但真要它在你家里扫地、做饭、带娃——可能还得等 二十年。
蚂蚁宁波科技的CEO朱心说得挺实在:“如果以进入家庭为目标,今天的具身智能无论软件硬件,都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尽管眼前挑战不少,但机器人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华安证券预测,如果年产量达到1000万台、单价2万美元,整个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约合万亿人民币)。
而2024到2030年间,全球销量预计会从1万多台猛增到60万台以上,年均增长率超过56%。
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形成了机器人产业集群。尤其在深圳,你很快就能找到生产机器人需要的所有零件——这说明整个生态正在迅速成熟。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似乎已经不是什么“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改变我们生活的问题。
它们正在从赛场走向工厂、从展示走向实用——虽然暂时还进不了你家,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正如人工智能专家理查德·萨顿所说:“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也许我们这代人将见证的,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不妨保持期待,给予时间。
未来,正在路上。
驰盈配资-石家庄股票配资-配资炒股网站平台-免费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